幼兒園大班觀察實錄: 戶外運動中的一個片段(原創(chuàng))

幼兒園大班觀察實錄: 戶外運動中的一個片段(原創(chuàng))

幼兒園大班觀察實錄: 戶外運動中的一個片段(原創(chuàng))

幼兒園大班觀察實錄: 戶外運動中的一個片段(原創(chuàng))
 

戶外運動中的一個片段

觀察后訪談(一)

1、 Z老師以開小火車的形式帶領孩子去戶外運動。

2、 發(fā)給每位孩子一只小塑料圈。(有的孩子要紅顏色,Z老師沒有采納孩子的要求,還是繼續(xù)發(fā)著塑料圈。)

3、 孩子們擺弄著手中的塑料圈,,對塑料圈產(chǎn)生了興趣。

4、 Z老師拿起手中的塑料圈,提出了活動的要求:請寶寶來做小小駕駛員的游戲,看見紅燈,寶寶應該怎么樣呢?

5、 許多孩子還是在擺弄手中的塑料圈,部分孩子在玩著拋圈的游戲,對老師的提問沒有產(chǎn)生回應。只有樂樂回答了老師的提問。

6、 Z老師表揚了樂樂小朋友,并繼續(xù)講解著游戲的要求。

7、 Z老師帶著孩子們進行開汽車的游戲,孩子們滿操場地跑,沒有按照老師規(guī)定的范圍進行游戲。

8、 見此情景,Z老師提高嗓門召喚著孩子們回到自己身邊,再將活動要求講解一遍。

我的提問(用X表示) X:“剛才帶小朋友做開汽車的游戲,感覺怎么樣?” Z:“很累,小朋友沒有按要求做游戲?!?X:“小朋友為什么沒有按你的要求做游戲呢?” Z:“我在講解游戲要求時,孩子們都在玩塑料圈。” X:“孩子是第幾次玩塑料圈?” Z:“第一次。” X:“有沒有考慮過孩子們第一次拿到塑料圈,會有什么行為表現(xiàn)?” Z:“沒有,我想孩子們一定會對開汽車游戲感興趣的?!?/p>

訪談后我的想法 通過觀察和對老師的訪談,分析出了以下幾個原因:

1、老師沒有及時地判斷出孩子們在當時的普遍需要是什么,即孩子們在當時最想要做的是什么,也就是老師缺乏考慮和觀察孩子們第一次玩塑料圈會有什么表現(xiàn)。

2、教師過分關(guān)注預設的環(huán)節(jié),缺乏現(xiàn)場應變的能力。 從今天的觀察實錄看,我要幫助Z老師反思的教育行為應該是:根據(jù)觀察到的共性行為,創(chuàng)造條件來滿足孩子們想玩一玩的愿望,在此基礎上再向孩子們提出預設的活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