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農家夫婦教育孩子的故事

山村農家夫婦教育孩子的故事

山村農家夫婦教育孩子的故事

成功類型:來自山村的三兄弟相繼成了博士研究生。

家庭背景:農民家庭,家境貧困,品格高尚,父親高中生,母親初中生。

家教特點:營造好學氛圍·鑄造堅強性格·關注心靈健康


  一家兄弟三個,學業(yè)都不凡。老大林國基是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yè)的博士;老二林國華從北大中文系研究生班畢業(yè),已考入美國哈佛大學讀哲學博士;老三林國榮在北大經濟系讀研究生時,就以學業(yè)出眾而被清華大學邀請讀博士。在北大百年校史上,群星燦爛,佳話成串,而一家三兄弟,同在這所著名學府各領風騷,據說還未有前例。恰在千年之交,林氏兄弟新成一段佳話。

  不凡的林氏三兄弟出自一個平凡而卑微的農戶。河南伏牛山麓有個小縣——魯山縣。魯山縣有個熊背鄉(xiāng)熊背村,與縣城隔著幾座山,進城要走30多公里的山路。林氏三兄弟的父母——林修德與黃兆安就是在這個偏僻的小山村里養(yǎng)育出三個博士生,人們羨慕他們的成就,更敬仰他們在艱難困苦中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教子成人成才的聰明睿智。


貧不失志,為孩子營造好學氛圍

  林修德和黃兆安都有不解的讀書情結。老林1960年高中畢業(yè)高考時,成績優(yōu)秀,卻因當時政審不過關而落榜,黃兆安在家鄉(xiāng)湖南念過初中,因家貧而輟學。兩人是帶著共同的遺憾在西北柴達木盆地謀生時相識而成親的。1971年,林修德帶著妻兒回到家鄉(xiāng)熊背村務農。那時,他們的大兒子林國基才1歲。1974年和1977年,老二老三相繼出生在熊背村。一般山旮旯里的農戶,生活都沒有什么奢望,而這對患難夫婦卻窮不失志,他們?yōu)閮鹤悠鹈麌?、國華、國榮,希望他們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他們青年時讀書不如愿,決心好好培養(yǎng)兒子讀書。他們首先從自身做起,給兒子樹立讀書的榜樣。白天,他們一同出工務農,晚上,他們不管如何疲勞,也要擠出時間來,拿出過去讀過的舊書或覓來的舊報掌燈夜讀。父母的興趣感染了兒子,兄弟幾個不僅喜歡在父母讀書時,伸出小腦袋聽,也常常爭著翻看那么吸引父母的書報。待到3個孩子先后入學后,孩子們看到父母每天勞累還刻苦學習,自然也都不貪玩,而用心讀書了。這個家庭兩代人共學的讀書氛圍一直延續(xù)到小兄弟三個都上大學。(許多父母都有讓孩子讀書,為自己還愿的思想,林修德夫婦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林氏夫婦首先不是逼著孩子讀書,而是在孩子入學前和求學歷程中用自己好學的行為來影響孩子。相信有讀書情結的父母從中可得到不少啟示。)

  3個男孩子漸漸長大,吃飯、穿衣、讀書,對于當年豫中山區(qū)的任何一個農戶都是難于支撐的壓力。不少家庭讓孩子中途輟學,回家?guī)椭牲c農活,而林修德夫婦盡管穿得補丁摞補丁,不僅從沒有閃過這樣的念頭,還節(jié)衣縮食,從牙縫中摳出錢來為孩子買一些課外輔導資料,并特意常年訂閱一種文學雜志《奔波》給孩子看。在當年全縣的農戶中,大約只有林家有訂文學雜志的雅興。到了小兄弟3個都上初中以后,林修德還特地為孩子們買了一些世界名著,如《戰(zhàn)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及高爾基的作品等,竟然還有一本文藝理論書《俄羅斯作家論》,熊背村雖偏僻,林家兄弟的閱讀視野卻不窄。幾年間,他們爭相把這些書籍不知讀了多少遍,討論了多少回。名著的乳汁,滋潤著兄弟3人的思想。(一對貧困之極的夫婦能這樣注重營造孩子的學習氛圍和擴大閱讀視野,值得許多不讓孩子看課外書籍的家長們深思。)

  林修德夫婦不僅僅只是注重孩子學習,對孩子的品質培養(yǎng)也很看重。一次,小兄弟3人晚上做完功課感到很餓,在家里又找不到吃的,于是就背著父母出門到別人家的地里扒了幾個紅薯回來煮煮吃。結果被母親發(fā)現了,她毫不猶豫地將3個兒子都揍了一頓,并讓他們立刻向物主認錯,將紅薯還給人家。從此,兄弟3人都深深理解了母親關于做人的教誨。在林家一貧如洗的四壁上,貼滿了各種紙片,上面寫著做人名言、警句和數理化公式、英語詞匯,兩代人在家中各個角落,都可看上幾眼,念叨幾句,三兄弟就是在這樣貧困卻格調高尚的氛圍中長大。


自強不息,給孩子鑄造堅強性格

  由于林氏三兄弟是在貧困的生活中長大的,因此,今天的三兄弟都顯得比較瘦弱,但三兄弟的性格都很堅強,這個特點也是父母造就的。

  三兄弟陸續(xù)上了中學后,林家更是窮得難以招架,一家人吃得很將就,常常是以紅薯和紅薯葉度日,可是三兄弟的學雜費卻是無法含糊的。

  為了給孩子湊學費,林修德種地又代課,有空就到集鎮(zhèn)上去打零工,常年累月,一刻都不閑著,掙來的錢都是幾分一毛的,他都一點一點地積攢起來,不到孩子交學費時不動一文。最讓黃兆安為難的是孩子們穿衣穿鞋,無錢去買,全靠她一針一線去縫縫補補,那時山里不通電,夜深人靜之時,在昏暗的小油燈下,她不知熬過多少不眠之夜。最終,把眼睛都熬壞了,常常眼底出血,眼泡腫得像個桃子,卻舍不得買一支眼藥水用。為了孩子讀書,黃兆安什么苦都能吃,有一回,上中學的老二急需一種輔導材料,要到洛陽才能買到。黃兆安晚飯都沒顧上吃,連夜翻了兩座山,到公路上扒上一輛運煤車趕到洛陽,然后在新華書店門口的臺階上一直坐到天亮,買了資料又趕了回來。

  父母為兒子讀書含辛茹苦、在困境中自強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兒子,促進了兒子奮發(fā)向上,也在潛移默化中鑄就了兒子不屈不撓的性格。老大國基以全縣第一名考上縣重點中學后,全校注目,但他在學校里吃得最省,穿得最破,他從不在食堂里買一個菜,只是靠母親給他腌的紅薯葉咸咸嘴,有時飯也不買,以家里帶來的紅薯充饑。同學們常譏笑他,他從不生氣,一次,同學們看他鞋子爛了,露著腳趾頭,就趁他不備,悄悄把他的鞋子扔了,他光著腳上了幾天課,到周末才光腳翻山越嶺幾十里跑回家。母親看到他兩腳磨得流血,心疼得直流淚。小國基卻安慰說:“媽,我不怕,只要餓不死、凍不死,我照樣好好讀書?!?榮辱不驚的心理素質是其學業(yè)超群的重要原因之一。)后來,父母看到國基的同學老是欺負他,怕影響孩子的心靈健康,就設法把國基轉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去讀書。(在重點學校讀書有利有弊,許多家長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沒有認清孩子的適應程度,盲目擇校,疏忽了可能出現的弊端,結果多花了錢,收到的只是苦果。林氏夫婦舍重點中學而求一般,尋求的是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其擇校觀耐人尋味。)

  老二國華讀中學時,穿的褲子是媽媽用兩條舊褲子拼改成的,兩條褲管的顏色不一樣。母親擔心兒子嫌難看,而懂事的兒子卻臉色舒坦地對母親說:“媽,我不怕別人笑話,我只要學習好就行?!?初中生已有害羞感了,此子不圖虛榮,乃可貴處,表壯不如里壯,日后發(fā)展就是明證。)


艱難玉成,三兄弟相繼脫穎而出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林氏三兄弟的成長正應驗了這句古老的名言。1987年,老大國基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這在魯山小縣城引起不小的轟動。1991年,國基畢業(yè)后,回到魯山中學教書,1993年,又考回北大,在碩士博士連讀班深造。老二國華1990年高考時成績依然出眾,上的是蘭州師范大學外語系,1994年大學畢業(yè)后追隨其兄入北大中文系讀研究生,1997年畢業(yè)后,又考入美國哈佛大學哲學系讀博士。老三國榮眼睛瞄著大哥,步子學二哥,1993年先考入了西安財經學院,1997年畢業(yè)后又考入北大經濟系讀研究生,而今又染指清華大學博士。兄弟仨亦步亦趨,步步緊逼,相繼脫穎而出。
  面對一個又一個喜訊,飽經風霜的林修德夫婦百感交集,且喜且憂。是的,多年積結于胸的不了心愿由孩子們實現了,并解決得痛快酣暢,應該說是人生極大的快事。但是3個大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卻依然使他們愁上加愁。這些年的拼搏,他們已是殫精畢力,真想歇歇、緩口氣,可是,孩子們卻攀上了一個又一個高峰,正需要父母再支持一把力,夫婦倆決心咬緊牙關支撐下去。他們到縣城搭了一個棚子住下來,四處打工,再苦再累的活他們都干。當老二大學畢業(yè)前,拿不定主意是先工作,還是緊接著步大哥后塵,考北大讀研?內心十分矛盾,前來征求父母意見時,林修德答復說:“在金錢與求知發(fā)生矛盾時,你們選擇求知,用錢的事由我和你媽來做?!币院螅隙诒贝笱芯可厴I(yè)和老三大學畢業(yè),又提出同樣的矛盾,林修德仍然是以這句話作答。

  林修德夫婦的能量畢竟是有限的。1997年8月,老三國榮收到北大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悲喜交加,喜的是終于能和大哥二哥一樣進北大讀研,悲的是太讓父母作難了。那天,當國榮帶著錄取通知書從西安趕到魯山縣自家那個棚戶前,已是晚上10點多鐘,國榮心事重重,在門前轉了一圈又一圈,徘徊了好久才進家,他吞吞吐吐地說:“媽,我也考上北大了。”說完,他難過得低下頭,像犯了什么大錯一樣。(讀來讓人無限感慨。這么好的孩子,實在是太少了。)

  林修德一把拉過兒子,含著淚說:“真是好樣的,你放心去讀研究生,我和你媽會想辦法支持你的?!?/p>

  那天夜里,林修德夫婦通宵難眠。林修德和妻子商量說:“我想去賣幾次血,把仨兒的學費湊湊?!秉S兆安一聽,急忙阻住:“不行、不行,你不能去賣血,這個家靠你扛著呢,要賣血,我去?!狈蚱迋z爭執(zhí)不下,最后商定,還是硬著頭皮去借一點錢,咬著牙再多掙一點錢,實在不夠,兩個人都去賣血,這樣,每人可以少抽一點血。(讀來令人心酸,這對老夫妻,可敬可佩。)

  就在老夫妻倆絞盡腦汁尋求辦法時,國榮突然大哭著從床上爬起來,他嗚咽著說:“我不上學了,不能讓你們賣血。”原來,他也沒睡著,聽到了父母的爭執(zhí)。

  后來,兩個哥哥都設法掙了點錢,大哥又為小弟在母校申請到貸款,又幫小弟找一些翻譯資料和輔導外國來華留學生的活,加上父母掙的、借的,總算又一次渡過了難關。

  在北大,幾乎人人都知道“林氏三兄弟”的動人故事,兄弟3人,個個精彩,學業(yè)出類拔萃,做人誠實,生活儉樸,他們從不計較吃穿,從不多花一分錢,一邊苦讀,一邊勤工,哥仨做輔導、擦汽車、賣報紙……
  現在,老大國基博士畢業(yè)已被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工作出色,備受領導和著名學者贊揚;老二國華正在美國讀博士,學費、生活費已能自理;老三國榮已入清華大學讀博士。最令林修德夫婦激動的是,3個兒子不僅以優(yōu)秀學業(yè)來報答父母,還想著法子來孝敬父母。前兩年,兄弟3個還籌資執(zhí)意為父母在魯山縣城買了一套兩居室的房子,他們終于有了一處像樣的家了。說起這個家,說起天各一方的兒子,夫妻倆都禁不住淚花滾滾……

  
評點:把孩子培養(yǎng)成博士,當然值得稱道。但能讀博士的畢竟不多,未能讀到博士的,人正品端好學,也能為社會作出貢獻。林氏夫婦教子的感人之處,并非是培養(yǎng)出3個博士,而是其在貧困中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勤奮好學的精神。這種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個兒子,鑄就了他們不屈不撓的性格,促進他們奮發(fā)向上,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學習潛能。

  許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成為大學生、高材生,并為此操盡了心,結果卻未能如愿。林氏夫婦家教的可貴與成功之處是:在3個兒子入學前和求學歷程中,用自己好學的行為來影響他們,兩代人每天挑燈共學的讀書氛圍一直延續(xù)到3個兒子都上大學。更為高明的是:林氏夫婦當年那么窮困,都長期訂文學雜志,買世界名著,使3個兒子都讀了數遍,還討論了數回;還在一貧如洗的四壁上,貼滿了各種紙片,上面寫著做人的名言、警句等,兩代人在家中各個角度,都可看上幾眼,念叨幾句。3個兒子就是在這樣貧困卻格調高尚的氛圍中長大,這對他們的文化修養(yǎng)、人生感悟、人格升華,都產生了極其深刻而又深遠的影響……

  從林氏夫婦教子的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到父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巨大作用和連鎖效應,而其中成功之道,則需要做家長的認真琢磨領悟。(藥 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