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肺和呼吸的教案 教學設計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關于肺和呼吸的教案 教學設計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關于肺和呼吸的教案 教學設計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教學內容     第四單元 呼吸和血液循環(huán) 2、肺和呼吸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在前一課疑問重重的情況下深入學習呼吸系統及其運作的一課。內容有:一、認識我們的呼吸器官。二、利用澄清石灰水,通過對比實驗比較呼吸氣體的不同。三、認識我們的呼吸器官并了解它們的作用。四、測一測自己的肺活量。五、保護呼吸器官教育。

預期教學效果    1、認識鼻、氣管、支氣管、肺等人體呼吸器官。

2、知道呼吸讓我們吸進空氣中的氧氣,呼出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

3、知道肺是進行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強。

4、能用一定的方法測自己的肺活量。

5、知道哪些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保護呼吸器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認識肺、氣管、支氣管等人體呼吸器官及其作用。

難點:

準確測定自己的肺活量。

教時

課時2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圖片、多媒體、人體半身模型、小黑板、針筒注射器

學生準備: 石灰水、吸管、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教學體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情況分析

一、導入選擇疑問

二、展開研究認識人體的呼吸器官

 

 

 

 

 

 

 

 

 

 

 

 

 

 

 

 

 

三、研究呼吸氣體的不同。

 

 

 

1、通過上節(jié)課的測量 ,我們發(fā)現了呼吸和心跳的一些規(guī)律,大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小黑板出示疑問)

2、大家提出這么多疑問,我們這節(jié)課不能都解決,沒有這么多時間,同學們最想解決哪幾個問題呢?

3、我們是怎樣呼吸的呢?這得先認識我們人體的呼吸器官。你知道哪些器官參與了呼吸么?

4、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人體呼吸器官,介紹名稱和作用。

5、(出示人體模型)你能指出各呼吸器官么?并且說出它們的作用。

6、為什么我們要不停的呼吸呢?這一呼一吸的氣體有什么不一樣呢?

7、你們有什么辦法能證明這一呼一吸的氣體有什么不一樣嗎?

8、教師組織討論:這個實驗,我們應該注意什么?

9、教師提供材料。

10、組織匯報交流。

11、教師給予肯定。并圖示我們空氣中氣體含量圖解,呼出氣體含量圖解。指出:肺將氧氣吸收,將二氧化碳呼出來,進行氣體交換。

1、學生看疑問回顧上節(jié)課。

 

 

 

2、生提出最想解決的問題,篩選出來最佳的。

 

 

3、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談學生所了解的人體呼吸器官組織等。

 

4、學生觀察。

 

 

5、學生根據模型指認各部分呼吸器官名稱和作用。

 

6、學生提出認識: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進的是氧氣。(這是一個不夠正確的認識。)

7、生設計用石灰水做對比實驗,考慮所需儀器設備。

8、生:等量的石灰水,吸管要選擇干凈的。

9、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10、石灰水變得渾濁,說明其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沒有呼出的多。所以顯得澄清。

 

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肺活量測量儀

學生準備:氣球、軟尺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教學體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情況分析

一、測量肺活量

 

 

 

 

 

 

 

 

 

 

 

 

 

 

 

 

二、認識吸煙危害

 

 

 

 

 

 

三、宣傳吸煙有害健康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呼吸器官及其作用。

2、我們體檢的時候有一個是測量肺活量,你們知道什么是肺活量么?

3、我們怎么測量肺活量的?

4、師介紹測量方法。

 

5、教師分發(fā)材料。

6、組織匯報結果。

7、教師出示肺活量測量儀。

8、肺活量有大有小,對人體有什么意義呢?介紹相關資料。(多媒體)

9、教師出示:禁止吸煙的圖片。質疑:這個標志什么意思?你在哪些地方還見過?

10、知道吸煙有哪些危害么?

11、組織匯報交流。

12、了解了吸煙的危害。你打算怎樣來宣傳吸煙有害健康的觀念,讓更多的人走向健康呢?

13、師提供白紙,鼓勵學生大膽發(fā)揮。

 

 

1、生介紹

 

 

2、學生說自己的認識。

 

3、使勁的吸氣,再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

 

4、學生用氣球進行實驗。

5、學生進行測量。

 

7、幾名同學測量。

 

 

 

 

 

9、學生和老師對話。

 

 

 

10、生介紹相關資料。

 

 

12、學生小組討論。匯報想法:寫宣傳標語、編一份宣傳小報、畫宣傳圖等等。

 

13、小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