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參與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陶罐和鐵罐》一課教學案例淺析

在情境中參與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陶罐和鐵罐》一課教學案例淺析

在情境中參與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陶罐和鐵罐》一課教學案例淺析

在情境中參與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
――《陶罐和鐵罐》一課教學案例淺析
佚名

 
  [案例]:
  《陶罐和鐵罐》一文是小學語文第7冊第6組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講的是發(fā)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第一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其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參與。
  首先教師提議我們把這一改成課本劇來表演好嗎?學生自然興趣盎然;接著教師引出:要表演課本劇得先有劇本啊,于是師生共同討論課本劇格式,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一,填上名稱、時間、地點、人物并在書上畫出人物對白的語言等。然后討論如何才能演得好?教師結合學生的發(fā)言指導讀書:要演得好,首先讀書要有感情,要有感情就得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字字要入目、入心,而且臉上要有表情,手上要有動作,而后再讓學生分角色小組練習。由于學生興趣濃厚,因此練習相當投入。
  二、組際交流,指導參與。
  在給予學生充裕的練習時間的情況下,教師問:“哪一組先來匯報?”同學們紛紛舉手。教師請四位同學上臺,一做陶罐、一演鐵罐、一讀旁白、一做評委。之后再請其他同學作導演、顧問、藝術指導、動作設計等并問,有什么建議嗎?旨在進一步擴大參與面。學生爭先恐后地發(fā)言:有的說,“你們讀你敢碰我嗎?陶罐子!時,要注意那個感嘆號,要把鐵罐那傲慢無禮,盲目自大的神情與語調表現(xiàn)出來”;有的學生說,“你們在讀鐵罐惱怒時說住嘴這個詞時,倆人要配合好,陶罐還沒說完時,鐵罐就要打斷陶罐的話,提高聲音說住嘴”等。老師則不失時機地問“為什么?”、“你愿意示范一下嗎?”或給予熱情的鼓勵。然后請同學們作評委,讓上臺的小組匯報。由于演得較好,評得也有意思,教室里不時傳出笑聲。匯報完后,教師請“評委”發(fā)言,學生普遍認為匯報得不錯,但也有同學認為最后一對話沒讀好,沒有把鐵罐那惱羞成怒、惡意侮辱陶罐的樣子充分表達出來。教師在肯定學生發(fā)言的同時,請這幾位同學示范并問為什么這樣演。接著,男、女生分角色,集體表演。
  三、再創(chuàng)情境,升華參與。
  學生集體表演完后,教師問道:“鐵罐這樣做好嗎?”學生自然回答不好,教師再次創(chuàng)設情境:“既然鐵罐這樣做不好,我們得勸勸它”。教師自已演那個驕傲的鐵罐,學生則自由選擇演國王廚房里的鍋子、勺子、碗等作為劇中人來勸“鐵罐”。學生紛紛走上講臺,自報角色。在演之前,讓沒輪到上臺的同學把心里的想法悄悄告訴上來的鍋子、勺子、碗等。在演的時候,教師即“鐵罐”擺出一副惱羞成怒的樣子,并反復強調“我”就是比陶罐硬,從而引出寓理;演出之后,教師讓學生評出突出創(chuàng)意獎、優(yōu)秀表演獎、最佳臺詞獎等多種獎頊,引導學生學會看別人的長處,讓學生感悟做人的道理。由于這樣設計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所以學生參與積極,表演投入,語言幽默而機智,例如當“鐵罐”被大家說得“氣”消了,但死要面子,還不肯承認錯誤時,一個演“油瓶”的同學這樣說到:“鐵罐兄弟,我覺得做一個人,哦,不,做一個罐子(哄堂大笑),既要看到別人的長處和短處,更要正視自已的長處與短處,您說對嗎?”“鐵罐”頻頻點頭,無話可說。自然,學生在表演中、交往中感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評析]: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看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比绾我龑⑴c語文實踐,培養(yǎng)語文實踐能力呢?這一教學案例至少可以有以下幾點可借鑒之處。
  第一、創(chuàng)設語文實踐情境。教者以課本劇的形式,利用角色效應,采取生活再現(xiàn)、表演展示等多種手,創(chuàng)設語文實踐情境。如:學生選擇國王、廚房里的鍋子、勺子、碗等角色來規(guī)勸“鐵罐”這一片斷,營造了童話般的氛圍,這樣一來,自然縮短了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習內容這間的心理距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營造了良好的創(chuàng)新氛圍。
  第二、挖掘語文實踐資源。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十分豐富。如何充分挖掘語文實踐的資源呢?角色多樣化,合作形式多樣化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在這個教例中,學生分別扮演了評委、顧問、鍋子、勺子等多種角色,與此同時,提建議、說悄悄話、評獎等多種形式也融入小組合作與集體交流,在拓寬語文實踐廣度的同時充分挖掘了資源,營造了創(chuàng)意無限的課堂時空。
  第三、展開語文實踐過程。培養(yǎng)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那么只有展開語文實踐過程才能更有效地培養(yǎng)語文實踐能力。這一教學案例以“個體自讀演練――小組角色合作――小組匯報交流――師生集體評議”為基本環(huán)節(jié),充分暴露學生學習的思維過程,展開了語文實踐過程,有時,教師的教學方法就是學生領悟學習方法的范例,有時,其他同學的示范與分析也是學生領悟學習方法的途徑。在這樣的合作與交往中,自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第四、優(yōu)化語文實踐評價。激勵成功是強化語文實踐的有效保障。在這樣的語文實踐中,學生的實際收獲會表現(xiàn)出相當大的差異。因此,教者優(yōu)化了語文實踐的評價。首先,強調學習評價的個性化,針對不同的角色采用評價的不同形式,如集體商議評各種獎項,肯定學生的成績,變“糾繆式評價”為“評優(yōu)式評價”;其次,通過創(chuàng)設應用情境,讓學生運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激發(fā)了新的創(chuàng)新動機,有利于語文實踐步入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

在情境中參與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陶罐和鐵罐》一課教學案例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