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家長成功家教案例

優(yōu)秀家長成功家教案例

優(yōu)秀家長成功家教案例

  成功家教案例(一):談心

  陳毅同志經(jīng)常以談心的方式讓子女了解革命前輩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生活,從而溝通兩代人的心靈。
  1963年8月間,陳毅同志就先后四次和兒子談話。
  他向兒子講述家史,他還談了外祖父給他的印象。正是與外祖父的接觸,使他看透了官場上的那些人物的丑惡面目,開始對腐朽沒落的舊中國的政治制度有了認識。
  陳毅同志又回憶了自己參加革命的經(jīng)歷。由于地主家庭出身,家庭沒落了,受人歧視,才感到社會的不公平,有了模糊的反抗意識。又由于接受了洋學堂的教育,感到必須向西方學習,才能變?nèi)鯂鵀閺妵?。這時,心里萌發(fā)出一種民族責任感。
  到了西方,受到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和工人運動的影響,崇拜“自由”“平等”“博愛”。每到星期天,看到法國的工人也系領帶,逛公園,參加舞會,看不出受壓迫的樣子,認為要學法國,學資產(chǎn)階級??墒遣痪脜⒓恿饲诠€學,深入到貧民窟里,才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骯臟和工人的悲慘生活,從而對資產(chǎn)階級有了新的認識。
  陳毅同志還檢查了當時自己思想上的矛盾,封建思想和資產(chǎn)階級思想斗爭很激烈。在法國既接觸了馬列主義,又想當博士,進入上流社會顯赫一下,榮宗耀祖。正在這徘徊之際,他找到了共產(chǎn)黨,接受了馬列主義的真理。
  回國后,由于當了留法學生與段祺瑞談判的代表,出入官府,又能寫文章發(fā)表,頗受贊揚,思想有了波動,資產(chǎn)階級思想又重新抬頭。經(jīng)過認真的自我教育,自己于1923年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從此投身于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與舊社會決裂。
  陳毅同志在無情地解剖了自己之后對兒子說:“我覺悟的比較遲,但一級覺悟就堅決干,我認定一條,黨內(nèi)比黨外好,同志之間可以互相幫助,黨的事業(yè)可以發(fā)展,革命一定走向勝利。”他還說:“覺悟遲沒關系,有反復也不怕,只要真正覺悟就好辦。就怕覺悟得早而不真,遲早仍會動搖,也不怕犯錯誤,就怕不改?!彼麑鹤訁翘K說:“能得到組織批準入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入黨后,下定決心,堅決干到底,更不是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在革命的轉(zhuǎn)折關頭?!?/P>

  成功家教案例(2):讓“拉茲”走自己的路

  您看過印度電影《流浪者》嗎?那里頭有一位滿腦子謬偏見的法官,由于他的偏見殘害了他的兒子。然而,擔法官的演員帕里維拉,卻是一位善于教子的好父親。他的兒子就是影片中扮演拉茲而蜚聲影壇的著名演員卡布爾。
  帕里維拉是一個電影明星,但他總是這樣懇切地告誡布爾:“在我的房間里,你是我的兒子,你可以同我一起飯,一起說話。但是,一出這個房間,你就是一個普通人你要同許許多多普通演員一樣,自己去走生活的道路?!?
  正因為抱定了這樣的教子宗旨,帕里維拉不讓卡布爾以電影明星的兒子的身份出現(xiàn)在社會上,自己的小汽車也不讓卡布爾乘坐。直到卡布爾十八歲,才以一名場記員的身份進入影界。初上影壇,演的也盡是些小角色。對卡布爾這個“普通人”,帕里維拉時時都是很嚴格的。
  正是由于這種嚴格的要求??ú紶柌艎^發(fā)圖強,勤奮努力。登上了表演藝術(shù)的高峰

  成功家教案例(3):不讓別人稱“神童”

  卡爾·威特嬰兒時期反應相當遲鈍,由于父親的精心培養(yǎng),才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但是,他父親十分忌諱這個“神童”的稱號,堅持不準別人表揚自己的兒子。有一次,德國有一個叫H的督學官,想考一考小威特究竟“神”不“神”。威特父親同意了他的要求,但是事先約定:“不省考得怎樣,決不要表揚我的兒子?!?H先生是一位長于數(shù)學的學者,出了不少數(shù)學難題讓小威特做,但小威特卻相當輕松地很快解完了這些題目,并且演算正確。H先生見狀,條不住贊嘆:“嘻嘻,超過我們學者哩!”威特父親一聽此言,立即糾正說:“哪里哪里,由于這半年兒子在學校里聽教學課,所以還記得?!苯又鳫先生又出了一道大數(shù)學家歐拉想了三天好不容易才做出來的難題,要小威特做。誰知,小慶特只用了喝一杯茶的功夫就做出來了。H先生高興地向慶特父親祝賀?!澳愕暮⒆觿龠^了歐拉!”威特父親聽了更加不高興,嚴肅地說:“瞎馬有時也能啄到豆,這是偶然的.”他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全知全能的小仙子,所謂“神童”無非是某些人學知識較早一些、深一些罷了,如果陶醉在“神童”的稱號上,不繼續(xù)上進,“神童”便會不“神”。正是由于老威特的教育得法和謹慎引導,小威特避免了某些被稱為“神童”的少年通常要犯的驕傲狂妄的毛病,也避免了歷來所懼見的“十歲神童、十五才干、過了二十變庸人”的厄運,使小威特在學問上始終盛而不衰。

  成功家教案例(4):花瓶打碎之后

  列寧八歲那年,有一次母親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夭娜阿孩子到阿尼亞姑媽家中作客?;顫姾脛拥男×袑帲◥鄯Q沃閱佳),不留神把姑媽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誰也沒有看見。后來,姑媽問孩子們?!笆钦l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說:“不是我”而小沃洛佳因為害怕在生人家、在不大熟悉的姑媽面前說出實話,所以他也跟看大家大聲回答?!安弧恰遥 比欢?,母親已經(jīng)猜到花瓶是淘氣的小沃洛佳打碎的。同為這孩子性情激烈、好動,曾經(jīng)發(fā)生過損壞物件的事情。應該怎樣對待小沃洛佳隱瞞真相的過錯呢?當然,最省事的辦法是直接揭穿并處罰他。這洋,父母和孩子都可立即“如釋重負”。但是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并沒有這聞做。她認為,重要的是了解兒子犯錯誤后是否對自己的不誠實行為有認識,要針對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狀況啟發(fā)他的覺悟。于是她裝出相信兒子的樣子,在三個月內(nèi)一直保持沉默,等待著從兒子的良心中萌發(fā)出對自己行為的羞愧感。她敏感地意識到,良心正在折磨著沃洛佳。有一天,在孩子臨睡前,她走到孩子跟前,撫摸著他的頭,不料孩子突然失聲大哭起來,痛苦地告訴媽媽:“我騙了阿尼亞姨媽:我說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實是我打的。”
  聽著孩子羞愧難受的述說,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安慰了兒子,說給阿尼亞姑媽寫封信,姑媽一定會原諒他的??粗@聰慧、天真、淘氣的孩子的成長,瑪麗亞·亞歷
  山大羅夫娜快活地笑了。使她非常高興的是,在兒子內(nèi)心深處進行的這場道德斗爭中,美的、誠實的品質(zhì)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