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謙讓想到的

由謙讓想到的

由謙讓想到的

  區(qū)域游戲時,兩個幼兒為了一個玩具掙了起來。由于游戲時間已臨近結束,我沒有出面干涉。在講評時,我把剛才看到的一幕告訴了全班小朋友,并組織幼兒討論一個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辦。幼兒反映積極,都舉起了小手。然而,他們的回答大同小異;我謙讓,讓別人先玩。雖然我進行了引導,但仍沒有幼兒講出別的辦法。我詫異;這是他們真實的想法嗎?要知道,他們還只是三四歲的孩子!當我再次審視孩子們時,發(fā)現(xiàn)那一雙雙本應天真無邪的眼睛中流露出與他們年齡極不相稱的順從。無可否認,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它決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假如我們的教育只能使孩子違心的謙讓,那豈不是教育的失敗!

  我決定展開主題活動,讓幼兒想出更好的辦法,既能滿足幼兒自己的需要,又不傷害別人。在我的啟發(fā)下,幼兒提出,可兩個人一起玩/輪著玩 ,也可用交換/競賽等方法確定玩者。我鼓勵幼兒大膽地把這些經驗運用于實踐。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周順想用苗苗手里的水彩筆,就拿自己的書跟她交換。苗苗當時正畫的起勁,沒答應。周順不死心,耐心的把自己的書一頁一頁翻給苗苗看,還不停的介紹自己的書多么有意思。終于苗苗被吸引住了同意了交換。

  看著滿心歡喜的兩張小臉,我忽然覺得,教育不就是培養(yǎng)一種生活智慧嗎?當我們的孩子運用這些智慧輕松自如地面對生活時,他們肯定會更快樂。更自信。我想,這也是教育對多元化世界的一種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