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興趣盎然不知不覺沒有壓力中學

在興趣盎然不知不覺沒有壓力中學

在興趣盎然不知不覺沒有壓力中學


  費曼,世界著名的科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P>

  據說費曼小時候與其他兒童一樣,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要有特別的地方,那就是他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 

  當費曼還坐在嬰兒椅上時,父母把帶回的一堆各色小瓷片,疊壘成多米諾骨牌似的,費曼推動一邊,它們就全倒了。他就把小瓷片重新堆起來,這時他父母就引導費曼變出復雜的花樣:兩白一藍、兩白一藍……讓費曼接觸什么是序列,是多么有趣的排列!這是費曼接觸數學的第一步。 

  父親還常讓費曼坐在他的膝上,給他讀《大英百科全書》里邊的章節(jié)。當讀到"恐龍"身高有25英尺,頭有6英尺時,父親為了讓費曼直接感知、理解"25"、"6"的含義,打比方:要是恐龍站在門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腦袋湊著咱們這兩層樓的窗戶,但它的腦袋伸不進窗戶,因為它比窗戶還寬。父母的解釋是費曼明白了:任何東西,都要琢磨出它們究竟在講什么,實際意義是什么?!?/P>

  父親總忘不了給費曼的隨機教育。散步時,父親指著一張枯黃的樹葉說:"這兒有一個C形的壞死地方,在中線開始比較細,在邊緣時比較粗。并講述了蠅下卵變成毛毛蟲似的蛆,蛆以吃樹葉為生,直到蛆變成了蛹,又變成了黃眼睛、綠翅膀的蠅,從樹上飛走了,它又會飛到另一片樹葉上去產卵。 "費曼長大后,知道父親說的細節(jié)未必都對,但是他父親指出的那個概念卻是生命現象中極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終的目的,不管過程多么復雜,主題卻是重復一遍又一遍,給費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費曼的父母還非常注意培養(yǎng)他好問、理解的習慣。一天,費曼玩馬車玩具,在馬車的車斗里有一個小球,當他拉動馬車時候,注意到了小球的運動方式。母親就鼓勵他,去問父親提問:"拉動馬車時,小球往后走,馬車停下時,小球卻往前滾,這是為什么?"父親就給他講解物體運動、靜止的慣性。在費曼稍理解時,父親接著說:"如果從邊上看,小車的后板擦著了小球,摩擦開始的時候,小球相對于地面來說,其實還是往前挪了一點,而不是向后走。費曼按照父親說的,重新做了一次實驗,果然如此。費曼為自己的發(fā)現和論證感到高興?!?/P>

  費曼父親用許多這樣的實例來進行興趣盎然的討論,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教育,沒有任何壓力,使費曼獲得很快的進步。



(責任編輯:暖暖的陽光)